再出发 愿我们不负光阴
——写给中汇江苏二十年

日期:2020-03-12 浏览次数: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早已把自己的人生轨迹,融入到中汇江苏砥砺前行的征程中。二十年风雨同舟,我们中正和谐、汇聚跨越,将一支包括110名执业税务师在内的近300人团队从低谷带上了山巅;下一个二十年后,我相信,我们终将不负光阴。

    人生易老天难老。在宇宙生生不息的时间长河里,二十年不过宛如一粒细沙;然而对于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家企业来说,二十年却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沧海桑田。

    2000年3月12日是植树节,也是南京国信税务师事务所成立的日子。此时此刻,我们团队正式携手走过了第一个二十年。站在此岸回首彼岸,时光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变化让我惊讶:出发时的铮铮誓言,山林间的坎坷崎岖,大路上的阴晴雨雪……全都历历在目。一路奋勇攀登的我们,蓦然发现,竟然已从当初籍籍无名的山脚下,傲然屹立于光彩夺目的山巅。

    脚下的路没有终点。我相信时光的轨迹是圆形的:此刻的我们屹立于山巅;此刻的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

    仔细想想,二十年的那个起点,其实是从名称开始的。说来有些小“唯心”,彼时,南京国信税务师事务所刚脱钩改制完毕,除了中文名称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Golden Sun”,这是一个与“国信”发音较为相似的翻译。那时的我刚来到国信,看到这个英文名字,心头一震:哇,“Sun”不就是我的姓氏“孙”嘛!我觉得这就是冥冥中的缘分,而这缘分让我从最初,就十分坚定与团队成员共同拼搏的信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这二十年的职业生涯,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展开。

    沿着时间的轴线看,这是五段截然不同但又环环相扣的时光。

    第一段时光,是我在南京市国家税务局工作的三年。这三年里,我不仅熟悉了整个税务工作的流程、初步打下了日后工作的基础,还意外地当选为鼓楼区税务局的团支部书记,与团里很多青年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段时光,我带着拥抱“朝阳行业”的初心,来到刚改制的事务所,从员工到营业部副主任再逐步到副所长,经历了多个角色和多个岗位的转换,积累了丰富的涉税专业服务工作经验。

    第三段时光,可以说是创业的时光。那时整个行业野蛮生长、群雄混战,我们处于谷底、百废待兴。我和团队成员抱着“活下来”的初心,顶住压力、负重攀登。

    第四段时光,是一次崭新的起航,南京国信作为发起方参与组建中汇税务师事务所,并有三年时间担任中汇的总经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我在行业最前沿汲取了丰富的经验。

    第五段时光,我带着维护纳税人权益的“新使命”,base在美丽的南京,将前几个阶段积累的经验充分施展,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沿着专业技能的轴线看,这二十年,是我在术、法、道三个层面不断收获、不断成长的二十年。“术业不精,难行其事”。在“术”的层面,我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考取了税务师,获得了南京大学首届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让自己的骨骼生长得越发强健;在“法”的层面,我不断辩证地加深对“税”的思考与理解,让自己的经脉更加丰富、更加畅通。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欧盟经理人交流培训项目(METP)”,在欧洲几所顶尖大学的商学院进行学习和商务考察,还在德国科隆和柏林的税务律师事务所短期internship,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百年老店”的运营管理,仔细梳理专业服务在发达市场经济中的演进历程和重要作用,收获了许多经营管理的方法;在“道”的层面,我努力探寻人生之道、事业之道,把对“术”和“法”的收获融会贯通、持续实践,在方法论上把“税”看通透,让自己的精神更加澄澈高远,心智更加豁达明了。

    沿着人的成长发展的轴线看,这二十年来,我经历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过渡转变。在 “小我”的阶段,我更多的是“低头看路”,努力修炼自身本领,让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更加完善;而到了“大我”的阶段,我开始“抬头看天”,不断拜访国内外财税领域的“大咖”,向他们求知问道,努力将个人的命运融入时代的洪流,氤氲着愈来愈浓烈的家国情怀,期冀着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沿着涉税专业服行业发展的轴线看,这二十年可谓是大胆迈步、变革创新的二十年。自税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来,“一体化管理”和“授权管理”的争论就一直喋喋不休。改制初期,税务师事务所还带有很强的体制内管理的惯性,强调人权、财权、物权的高度统一,甚至多发一分钱的奖金,都要由所长(董事长)决定。这样的管理方式如同一根“幌金绳”,牢牢地捆住了税务师事务所经营发展的手脚,任你有多大的能耐,却越是挣扎,捆得越紧。我意识到,对于税务师行业,尤其是对于以税务咨询为主的团队来说,其管理方式应当更接近律师事务所,必须彻底割断这根幌金绳,赋予一线项目人员充分的自主性,全面调动其积极性。

    2006年,我担任事务所董事长后,和管理层一道顶住重重压力,坚定不移地开展授权管理,让冲锋在一线、听得见炮响的战友们自己去因时因地做决策,同时努力营造各个团队比拼赶超的竞争氛围。我们在业内率先建立起“形散而神不散”的扁平化管理体系,“散装”的“苏大强”又何妨?在同一面熠熠生辉的大旗下,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在统一的执业规范和风险管控下,大家合是野战军,分是特种队,无论陈兵百万的鏖战,还是狭路相逢的对垒,我们都能打赢,都能为中汇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繁荣。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早已把自己的人生轨迹,融入到中汇前行的足印中。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总结中汇江苏砥砺前行的成绩,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宝贵经验:

    第一,“在长跑中胜出”比什么都重要。近年来,中国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永远快半步,半步刚刚好”。在变化越来越迅猛且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今天,市场竞争不是短道冲刺,而是一场长跑。太超前的奔跑者,可能并不会成为颠覆者,反而有可能“先驱变先烈”;太慢的追赶者,则注定被远远甩在后面,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

    商业世界的兴衰沉浮在留给世人无限感叹的同时,更留下这样一个深刻道理:永远只快半步,就是最有竞争力的创新。正如我们中汇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句:“正直远见”,我们要看到这是一场长跑,要有在长跑中胜出的恒心与耐力。战略适当超前,战术小步前进;路上若有得失,也须淡然面对。

    第二,品牌和平台就是竞争力。回首二十年的历程,我越发强烈地感觉到,品牌增加专业服务的溢价,平台增加互学互鉴的机会,是我们与众不同的独特竞争力。我们在税务师事务所联合做强方面出发很早,践行了十年,也受益了十年。

    第三,践行“阿米巴”模式下的“大熔炉”文化。一切管理理念都必须和团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理念才能落地,才不会束之高阁。在充分竞争的税务服务领域,努力践行“阿米巴”模式,每个团队都给足责权利,每个团队都发展了,我们整艘巨舰才能更强劲。不过授权并不是松散和失控,在质量控制、财务合规等方面,仍然要统一规范,统一标准,闻令而动,令行如流。“大熔炉”文化,则是让每一位有能力的员工充分施展抱负,大家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以万象包容的文化熔炉,淬炼出强大的战斗合力。

    第四,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专注品质”。二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一家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必须要有工匠精神。而对于税务服务行业来说,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持续不断地修炼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高效、更安心的服务。“大道至简,重剑无锋”,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专业能力永远都是我们最核心、最基础的竞争力。而我们提高专业能力,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每天都要对税法进行解读、总结、实践、探索,用匠心持续筑高、筑牢、筑厚我们的专业“护城河”。

    第五,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与良师益友广结善缘。“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是我二十年来真实的内心体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坐井观天只会让自己的世界越来越渺小,多与师长、领导、同行、友人沟通请教,技艺才会更加纯熟;努力将自己融入行业、融入社会、融入时代,才能赢得更厚重的人生。

    二十年已走完它的轮回,如今我们又处于崭新的起点。重新出发前,我想,我们必须要感谢这个不平凡的时代——改革开放,让我们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发展机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参与、推动税制现代化和良法善治的进程。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天地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再出发,向下一个更高的山巅出发!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再一个二十年后,我肯定已经退休了。我想象着那时头发花白的自己,和一帮老同事们回到中汇江苏做客,一支充满无限活力、充满昂扬斗志、充满炽热理想的专业团队,正坐在更宽敞的办公室里等着我们。那时的阳光必定更加灿烂明媚,那时的中汇必定已是不朽传奇。而我,那时望着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终于可以在心底对自己说:“我们的确不曾辜负光阴!”

中汇江苏税务师事务所    孙洋


分享: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