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事务所脱钩改制二十周年,我加入事务所也有十七个年头,再回首,感慨万千。
与中汇江苏的前身——南京国信所的缘份缘于18年前的一份报纸。2002年的一天,我偶然翻看《扬子晚报》(当时纸媒还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时,发现上面有一个“豆腐块”:南京国信税务师事务所招聘注册税务师。当时已经考过了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后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面试,结果一面而中。就这样,2003年元旦后,我正式加入国信税务师事务所。
第一年,基层部门的工作内容较为简单,多为事务性工作。尽管如此,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心态,我坚持从实务干起,从细节做起。很快,我发现当时中国税法文件错综复杂,想搞清楚很不容易,便着手收集整理相关税收政策文件,甚至到南京图书馆,将可以查到的中国税务报上的案例,全部复印回来学习。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不断总结客户需求,从实务到学习,再从学习到实务。逐渐理清了工作思路,找到了努力方向。
一年后,我调到总部业务部,负责税收政策收集与提供。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收集了中国税法几乎所有文件,整理编辑制作成覆盖各税种的电子书,并免费在网上公布——这在部分税务师事务所和税务机关中产生一定影响,当时有人向我反映“这是目前中国最全的税法电子书”。在总部的这段时间,我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萧伯纳说:“世界上最能革新的人,都是最先对自己进行改革的人。” 我在改变,事务所也在改变。
国信所本身是改革的产物。作为南京市国税局的脱钩改制所,事务所在最初几年改制并不彻底,人员构成复杂,核算体制死板,缺乏活力,收入下降,未来迷茫。
自我改革,需要有冲破惯性的锐气。2006年,事务所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不到30岁的孙洋当选董事长,事务所管理层也逐步年轻化,这成为事务所20年发展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折点。
接下来,在新的管理层的带领下,全所形成共识,提高凝聚力,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上,实行人事制度、核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事务所焕然一新、不断壮大,获得了同行、行业协会、客户的认可,全所业务收入连续增长14年。14年间,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
其中一次改革便与我相关。2006年下半年,我被提为中层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税法政策研究。这是改制所第一次将外聘人员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是一个突破。2007年,我被派到一个基层部门担当具体负责人,带着决心也带着忐忑,我带领全部门人员全力以赴、尽心竭力,常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努力有了回报,部门业务收入连续增长了13年,我也有幸被董事会任命为高级合伙人,我们用行动让中汇江苏的改革步伐更坚定。
几年后,又一件标志性的改革事件发生了。2011年,作为初始发起人,本事务所联合其他多家事务所,在北京成立了中汇税务师事务所集团公司,这是向集团化、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几年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很多,其中最深的一个案例,发生在2016年。当年,税务总局发布2016年第81号公告,仔细研究公告后,我们发现服务的一家异地上市房地产集团的项目公司符合相关规定,便主动联系客户,并与主管税务机关充分沟通,确定该项目公司符合政策规定。这期间我们积极为客户提供服务,前后跑了十几回,填了几十份报表,最后帮助客户退税五千多万元,获得了客户好评。这个案例成为中汇江苏提供优质跨区域、集团化服务的最好证明。
人才改革,成为中汇江苏不断前进的另一个轮子。在内部改革中,中汇江苏秉承开放理念,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团队整体专业水平,也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革故鼎新,拒绝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十七年来,我见证了事务所的发展历程,并与它共成长。未来,质朴无华的我仍将以我的坚持、专业,与中汇江苏一起期待更好的明天。